主管: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假冒网站举报平台 / 投诉电话:022-60276810

健康科普

26

你的“心结”我来解——双心医学

李英

天津市公安医院心内科,天津 300042

双心医学,不知道你听说过吗?它可不是说两个心或是两种心脏病。双心医学又称心理心脏病学,是身心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由心脏病学和心理学交叉并综合形成的学科,主要研究心理疾患与心脏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研究控制这些心理问题对心血管疾病转归的影响,研究和处理心脏疾病相关的情绪、社会环境以及行为问题,强调在关注患者躯体疾病的同时,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倡导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即身心的全面和谐统一。其实强调的就是身体与精神的契合。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可以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原发病因和危险因素,同时又可以作为诱发因素加速原有心血管疾病的进程,导致临床预后不佳,它们互为因果,互相作用。

举些例子,比如有些人总是莫名其妙出现胸闷憋气、突然发作胸痛等症状,来医院就诊,系统检查却看不到明显阳性结果,症状与体征不符,服药后症状又不缓解,三天两头住院,反复更换药物但是疗效仍不满意;有些人喋喋不休,浑身上下哪哪都不舒服的,血压越测量越高,顽固性失眠,紧张焦虑多梦;有些人由于身边的亲朋好友突然病故,很担心自己的身体也出现问题,总是惊恐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有些人冠脉支架或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以为没事了,可是总嘀咕支架会不会在血管里动了?感觉越治越坏了,胸闷憋气等症状依然不能缓解,甚至会有新的、更多的症状出现;有的病人手里化验检查单一大堆却没啥器质性问题,但还是一个劲地要求检查,不停地反复的就诊于多个医院的多个科室,感觉不检查出什么问题不行似的。

在实际工作中,上述这些情况很是多见,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精神问题很容易忽视,有可能会导致费了很多时间、花了很多钱、做了很多检查、吃了很多药,但是病却没有治好。这不仅需要医生双心疾病的诊疗水平,也需要患者的进一步认识及与医生的配合,一起对心血管疾病受到心理因素的干扰所表现出的精神心理问题应进行必要、恰当的识别、干预及治疗。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临床实践,“双心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在我国正式建立。而且也有了相应的指南与共识,比如2014年《中华心血管病管杂志》发布了《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制定了《心理应激导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制定了《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2021年制定了《老年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以及《成年人精神压力相关高血压诊疗专家共识》等,这代表着中国双心医学扬帆起航,更好地帮助心血管医生提高精神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和基本处理能力。

作为非精神专科的心血管科医师,及早识别患者并存的精神心理问题非常必要,临床上与病人沟通,应该充分做到热情、尊重、真诚、共情、积极关注、启发及引导,耐心倾听,详细了解病史,询问一般生活中的普通症状,如食欲、进食、二便、睡眠问题等,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随着进一步的了解深入,使用《患者健康问卷-9项(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9,PHQ-9)》《广泛焦虑问卷7项(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等评估量表进行评估,快速识别心理疾病、判断严重程度、识别关键症状,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或药物。同时判断哪些病人需要及时转诊精神科或心理专科。

双心疾病的患者,往往都是有“心结”的,大多数源于对疾病的恐惧或是一知半解,对心脏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过度担心或是过度焦虑,导致心理负担加重,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所以按照传统医疗模式难于解决或解释时,应对患者心理给予更多的关注及关怀,不仅关注心血管器质性病变,同时关注心理建设,解开“心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简介:李英,天津市公安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

文章编号:2024-CME-S230017

杂志信息

更多 +
  • 主管单位: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编    辑:《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    版:《继续医学教育》编辑部
  • 主    编:张彦文
  • 编辑部主任:王  瑾
  • 国际刊号:ISSN1004-6763
  • 国内刊号:CN12-1206/G4
  • 发    行:《继续医学教育》杂志发行部
  • 投稿邮箱:cme@vip.163.com